行业新闻 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细闻一抹茶味 传承一脉馨香 ——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(工)艺中的“工匠精神”
发布者:管理员  录入时间:2019-11-09 15:30:01


欢迎关注shijiechayuan-ms

蒙顶山茶

中国十大茶叶品牌


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
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七株茶树
成就了雅安100万亩茶园
如今
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
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
 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蒙顶黄芽传统制作工艺
被越来越多人熟知

南方有嘉木,雅安出好茶。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两项传统制作技(工)艺的发展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。在机械制茶繁荣的今天,流传千年的手工制茶技艺该如何实现创新,进而实现“全民传承”,近日,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。


▲手工制茶

用心经营

传承文化遗产
每年的谷雨到立夏,是蒙顶山茶人一年中最忙的时节,年逾古稀的魏子文也不例外,整天起早摸黑,从采摘到生产,从包装到市场,从冲泡到品茗,从理论到实践,他都忙得不亦乐乎。
魏子文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。
正午,迎着洒进室内的阳光,魏子文站在茶叶加工坊的铁锅旁,双手不停地揉捻着一个茶团,额头上渐渐渗出汗珠。
“手工制茶技艺传了几百年,愿意坚守的人不少。” 魏子文说。
魏子文揉捻茶叶时,记者发现他的手上满是老茧和伤疤。他说,手工制茶不能戴手套,也不能用工具,在温度高达300℃的炒锅上,制茶者只能用手在茶叶间翻炒、揉搓,一不小心手上就会烫出水泡。
“制茶是个辛苦活,炒制茶叶至少需要1个小时,制茶人要精确掌控每一道工序,如果一道工序做不到位,就会导致制茶失败。
在魏子文看来,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定要传承下去,更何况手工制茶更好地保持了茶叶原有的天然风味,品质要比机制茶高很多。
“我有责任和义务,把这门祖宗的手艺传给后代。我要让这门传统的手艺走出山外,让现代人看到它、欣赏它、赞叹它。”说到传承,魏子文嘴角泛起微笑。
如今,魏子文年事已高,其子魏启祥渐渐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。
父亲对茶的热爱和付出,在魏启祥看来就是所谓的匠心。大学毕业后,他毫不犹豫地跟着父亲继承了家中的茶业。
“不仅仅是制茶技艺的传承,创新创造才是不断赋予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继续前进的动能。”魏子文说。
随着科技的发展,制茶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,有些制茶企业引进先进的制茶机器,可自动完成一系列制茶工艺。但纯手工的传统制茶方法,因手工制出的茶口感更好,更能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,仍广受市场欢迎。
张强,蒙顶黄芽传统制作工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说起蒙顶黄芽传统制作工艺,他头头是道。

“自唐代形成,历代口传手授,至清光绪年间工艺集成,历经明初、清末传承开拓,新中国成立后挖掘、弘扬,蒙顶黄芽制作工艺得到了应有的恢复和发展。”

“跟其他蒙顶山茶的制作工艺比起来,黄芽制作难度要大很多,但这并不影响我要传承和发展这项工艺的决心。”张强说,因为爱茶,他不愿意看着蒙顶黄芽传统制作工艺失传,他要尽全力让蒙顶黄芽传统制作工艺发扬光大。

作为传承人的他一方面带徒传艺,通过口传心授、现场操作指导等方式,不断提高蒙顶黄芽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水平。
一方面,坚持创新。在借鉴父辈宝贵的传统工艺上,运用现代技术,寻求突破。“只有不断完善自我,才能让蒙顶黄芽传统制作工艺在发展中传承。”张强说,传统手工工艺固然重要,但也要懂得创新,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。

作为传承人,张强是蒙顶黄芽传统制作工艺的活字招牌。
“蒙顶黄芽作为蒙顶山茶的代表名茶,对蒙顶黄芽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传承和保护,并使之发扬光大,有助于打造‘蒙顶山茶’区域公用品牌,振兴川茶。”张强说,他希望除了自身的传承和发扬外,能有更多人来将这个工艺薪火相传。



学者观点:

传承非遗应面向全社会

  蒙顶山茶的传统制作技(工)艺并不神秘,在名山茶乡的众多手工制茶作坊内,很多制茶人都会。

  这些“非遗”技(工)艺,为何能够得到如此好的传承?

  “这与雅安茶产业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。”社会学者李巫熙说,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,很多人自发地学习制茶技艺,让这一技艺得以很好的传承。可以说,在雅安茶乡,制茶人就是传承人。

 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,旅游是文化的载体。

  每年举办的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,不仅为传统技艺爱好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,也让市民充分体会蒙顶山茶的传统制作技(工)艺魅力,让更多人了解蒙顶山茶的“老手艺”,传承推广传统技艺中蕴含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
  此外,占地2000平方米的蒙顶山“世界茶文化博物馆”更是弘扬和宣传蒙顶山茶手工制茶技艺的又一路径,该馆对蒙顶山茶的起源、发展、演变、种植和制作工艺进行陈列展示,为传统制作技(工)艺“活态”传承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传播空间。

  对此,社会学者李巫熙表示,“非遗”是流变的,需要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流变,才能保持持续的“活态”,而这也离不开传承人本身的努力。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传承,传承人都殷切希望“非遗”不该是触不可及的高山雨雾,而是深入百姓人家的小桥流水,融入生活中去,能够延续下去。

  李巫熙建议,“非遗”的保护与传承应该突破仅由“非遗”代表性传承人带几个徒弟的狭窄传承局面,应当面向全社会,从娃娃抓起,从青少年学校教育抓起。他说,可以将“非遗”文化及其保护和传承列为青少年基础教育体系的必修课之一,在中小学教材课本中体现“非遗”的内容,并经常性地、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观摩优秀非遗项目的展演,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优秀“非遗”的无穷魅力。


雅安日报/北纬网记者 石雨川

来源:名山交警




match

党风廉政社会评价
调查电话12340

请耐心接听认真作答

给美丽家乡好评加分


春——采茶    夏——纳凉

秋——骑游    冬——喝汤

有朋自远方来 不亦乐乎 

世界茶源·中国茶都

诚邀您的到来

世界茶源生态名山欢迎您的关注

电话:0835-3233120

协办:

名山区摄影家协会

四川省企业家摄影协会

地址: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山大道125号

销售热线:0835-3235903 邮箱:wdz903@126.com

Copyright©2012-2019 All Rights Reserved

蜀ICP备12005415号-1